您现在的位置:南方都市网>攻略

贵州山区乡民的“都市新生活”

2018-09-19 15:54编辑:系统采编人气:


  贵州晴隆9月17日电 题:贵州山区乡民的“都市新生活”

  作者 周燕玲

  61岁的彝族老人文安学已达到中国法定退休年龄,但5个月前,他才开始了自己的“职业生涯”。

晴隆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——阿妹戚托小镇 贺俊怡 摄 晴隆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——阿妹戚托小镇 贺俊怡 摄

  文安学居住在中国西部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贵州,这里是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。他的大半辈子一直身居大山深处,面朝黄土背朝天,因其所在的晴隆县三宝彝族乡2017年实施整乡搬迁,一家7口从大山搬进县城的阿妹戚托小镇,并过上朝九晚五的“上班族”生活。

  晨曦初露,不习惯吃早餐的文安学早早穿上环卫服,拿着扫帚扣门而出并开始一天的工作。他沿着家门口的柏油马路开始清扫,“沙沙”声不时在街边回荡。偶有两个邻居路过与他打招呼,并打趣说:“老文你上班真积极!”

  “拿着工资干活当然得积极了”,文安学笑着回答道。

  每个月,文安学有1800元(人民币,下同)的收入,收入虽微薄,但在他看来比以前的日子过得舒坦多了。

搬迁进城的三宝乡村民在小镇的服装加工厂上班。 贺俊怡 摄 搬迁进城的三宝乡村民在小镇的服装加工厂上班。 贺俊怡 摄

  文安学及祖辈曾经居住的家园三宝彝族乡,距离晴隆县城46公里,那里山连着山,仅有一条狭窄的出山公路,破碎的土地全部镶在陡峭山坡间,一年到头种出来的粮食仅够吃几个月,因常年劳作,皮肤黝黑的文安学双手已布满老茧。

  行路难、吃水难、看病难、求学难、娶媳妇难……打扫间隙,文安学掰着手指头细数曾住在三宝乡的“难”。在他看来,搬才是最好的“出路”。

  “你看我们现在住的地方,感觉跟做梦一样。”文安学说,好多扶贫干部和来这儿采访的记者都羡慕我们住的地方。

  文安学现居住的阿妹戚托小镇依山而建,一栋栋独具民族风情特色的民居错落有致,崭新的柏油马路蜿蜒而上,犹如一条黑色的缎带系绕在山间。行走其中,随处可见苗族和彝族的图腾“牛头”“虎头”运用于建筑布局中。

  临近中午,文安学准备下班回家吃午饭。进门换了鞋的他瘫坐在柔软的沙发上,并不时用手轻轻摸着沙发,“还是城里住着好,小孩读书也方便,以前要走1个小时现在15分钟就到学校。”

  说话间隙,文安学跟记者算了一笔账:每个月全家7口人可领取2000多元城市低保,儿子儿媳还可以在外务工,土地流转费一年3000元,还有额外的产业分红,生活不用愁。

三宝彝族乡搬迁群众新家的厨房。 贺俊怡 摄 三宝彝族乡搬迁群众新家的厨房。 贺俊怡 摄

  据了解,三宝彝族乡产业扶贫与整乡搬迁同步实施,通过盘活耕地和林地,目前已建成生态养鸡、肉牛养殖以及天麻种植三大产业,覆盖全乡所有人。

  截至目前,三宝彝族乡5853人已有2000余人“拎包入住”阿妹戚托小镇。搬进城的村民一部分选择继续外出务工,一部分留在小镇的服装加工厂上班或自主创业。

  曾是移民搬迁“钉子户”的杨兴昌,如今已在小镇上开了一间名叫的餐馆,专卖三宝乡生态鸡,每月纯收入达4000元以上。

三宝彝族乡村民曾经住的房子。 贺俊怡 摄 三宝彝族乡村民曾经住的房子。 贺俊怡 摄

  “再也不用大老远的跑到省外去打工赚钱,就在家门口创业当老板。”如今尝到新市民“甜头”的杨兴昌,还回到三宝乡加入搬迁工作队,动员剩下的村民搬出大山。

  作为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,贵州过去5年易地扶贫搬迁40.8万户,整体搬迁5911个自然村寨,民族地区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492.1万人减少到2017年的162.2万人。

三宝彝族乡的村寨。 贺俊怡 摄 三宝彝族乡的村寨。 贺俊怡 摄

  中国官方提出,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,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,一个都不能掉队。越来越多像文安学、杨兴昌这样的少数民族同胞,陆续搬离“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”的地方,过上“新市民”的生活。

  “依托‘二十四道拐’景区,阿妹戚托小镇未来将打造成旅游景区。”晴隆县委常委、副县长董顺飞说,小镇配套建设了游客接待中心、民宿酒店、小吃街、工坊街等,未来不少人将会吃上“旅游饭”。(完)

(来源:系统采编)

织梦二维码生成器
已推荐
0
  • 凡本网注明"来源: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中,转载请必须注明中,http://www.nfdushi.com。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。
  •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  • 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,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。






图说新闻

更多>>